在先贤孔子 2571 周年诞辰以及 “锦城尊师节” 到来之际,9 月 25 日下午,我校在和平大楼 500 会议室隆重举办尊师节暨纪念孔子诞辰 2571 周年教师座谈会。大家欢聚一堂,畅谈如何贯彻学习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,探讨新形势下锦城教师的责任和任务,进一步提高锦城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。校长邹广严在会上作重要讲话。邹校长对所有教师表示了节日的祝贺。他谈到,我校长期以来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,把 9 月 28 日孔子诞辰定为 “锦城尊师节” ,纪念先贤孔子,举行一系列尊师活动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他打破了“学在官府” 的传统,创办了私学并提倡 “有教无类” “因材施教” ;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;同时,孔门师生关系堪称古今典范,孔子和其弟子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师生关系。他的教育思想、教育理念、教育经验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仍有深远影响和重要的意义。邹校长希望全体锦城教师能汲取先贤的智慧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为锦城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邹校长提到,老师们都体会到了锦城教育的与众不同。锦城教育始终坚持走在前沿,走在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。我校 “四师” 建设、教师 “五项新能力” 等理念和举措的提出,都展现了我校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对老师们提出的新的要求。会上,邹校长还强调了 “三个抛弃、 三个靠拢、三个一流” 。大家要勇敢地做到“三个抛弃” ,抛弃“照本宣科” “死记硬背” “只讲知识,不讲思维方式” 等旧的、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、内容和模式;坚持 “三个靠拢” ,不断地靠拢经典、靠拢名校、靠拢前沿;实现“三个一流” ,即一流的教育教学、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学科竞赛。他希望所有老师能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鼓励师生平等对话、交流,实现教学相长、教研相长、教赛相长、教技相长。
我院的王碧潇老师在会上提到了跨学科协作,鼓励学生参加大赛, 实践出真知。
#王老师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证书#
王潇碧老师简介
2013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。教授课程有:《建筑抗震设计》、《桥梁工程》、《道桥工程》等。参与《特大跨拱桥吊杆风振和车桥耦合性能研究》等4项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;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,其中核心论文2篇,分别为《侧向压力作用下PBL剪力键的抗剪性能》发表于《铁道建筑》,《钢-混凝土组合梁长期行为模拟及计算方法》发表于《工业建筑》;参与《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技术规程》等5本四川省地方规程和公路桥梁行业规范《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》的编制;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华夏建设科技三等奖1项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,实用新型专利2项。
#王老师授课片段登上央视发现之旅#
王潇碧老师
在锦城尊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
各位领导、各位老师,大家下午好!
我是来自土木与环境学院的王潇碧,围绕今天的主题,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工程类学科的教学经验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,工程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布鲁姆教育目标一致,从“智商”、“情商”、“行商”全面培养,即我们要培养具有“工程能力”的未来型技术人才。所谓“工程能力”,是从认知领域出发,是指具有专业知识、能够跨学科协作、能够快速地吸收新知识,并灵活运用到工程设计中的能力。我常常跟学生讲,希望你们面对HR的时候,不仅仅介绍自己学生时代的成绩和奖项,还可以对工程的设计问题侃侃而谈、对国家标准和规范如数家珍,既从容不迫,又独有慧眼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院在课内外均采取措施,课程体系中开设多门专业设计课程,紧接理论课程,活学活用,提高学生实践水平。课堂外我院为学生组织了丰富的省级、校级竞赛,有测量、制图、结构、力学等等,为省赛、国赛输出人才,在课堂以外夯实学生专业知识,让学生从知识领会向知识的分析、应用甚至评价迈进。
当然,仅仅从课程内外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,我们教师作为教育信息的发送者,本身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、必须是接触工程前沿的合格工程师。所以我们学院老师的学习之路也从未停止,目前几乎所有任职教师均考取了建造工程师、注册工程师等行业资格证,并且每年都不断收货新的证书,提升自己专业能力。我本人入职以来,也加入了四川公路设计院的科研团队,将课余时间投入到一些行业前沿科研课题中,以学校名义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华夏技术进步奖,参编了5本四川省地方规范、1本公路桥梁行业规范。我院张艳如副教授,也就是去年翻转课堂大赛理工类一等奖获得者,曾为上市公司“西藏天路公司”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,我院伍朝晖教授,参与了厄立特里亚卓越工程师培训。
#王老师在座谈会上发言#
从非认知领域讨论,目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的不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被虚拟现实所替代,工程师这一职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持续减弱,甚至出现“逃离工科”的现象,这对“未来型”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,我们必须思考未来的工程师该如何教育了。我认为现在的工程教育所面临的并非工程本身,实际上是学科交叉,与其他学科的融合,所以大学要完善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,构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,在课程设计改革中,可尝试以课题或项目为主线,鼓励学生实现跨院系的选课与学习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。同时,现代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,工程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技术,还应该学会关注人、社会,关注自然,这是当今对工程教育的最高要求。希望通过我们教育者们的努力,使未来的工程师们不会被科技创新所淘汰,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