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  >   走进土木
  •   >   学院要闻
  •   >   正文
  • 走进土木

    热爱学生,求精教学 ————忆张中一老师二、三事

    发布日期:2010-09-10 

    热爱学生,求精教学

    ————忆张中一老师二、三事

    张中一老师不幸离开我们半年多了,在新学期开始,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张中一老师严谨求精的教学作风、一心扑在教学第一线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……

    锦城学院的第一节课

    2006年的春天,张中一老师来到锦城学院为土建系05级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教授《建筑摄影》课程。第一节课那一天他开车到了锦城学院,我亲自陪他去位于忠孝楼四楼的教室,途中我向他介绍05级城市规划专业的情况,告诉他上午第四节课下课后给我打电话,我们一起去吃午饭。到了教室,我把张中一老师介绍给了05城市规划的同学们,他受到了锦城学院第一届学生的热烈欢迎……

    中午到了,我在办公室给他打电话,他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,我去了食堂没有看到他,又打电话,还是关机状态,等到了中午12:40我再打电话,仍是关机。我按捺不住了,心想是否有什么情况,朝忠孝楼四楼大步走去,还没有走到教室,只听到教室传出来一阵爽朗的笑声……原来,张中一老师的第一次课他讲得十分开心,锦城城规学子求知的热情使他停不下讲授的激情,同学们关不上求知的窗口。此时已是中午12:55。

    城市规划专业的第一次实习

    城规专业的第一次实习去哪儿,如何选点,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,又要满足学校对教学、安全方面的需要。张老师经过仔细周密的调研,我们商量确定去理县桃坪羌寨、毕棚沟。桃坪羌寨是典型的羌族建筑、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“东方神秘古堡”,是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“活化石”,毕棚沟十月的红叶美景,都是学生摄影的好素材。

    理县桃坪羌寨、毕棚沟都是岷江上游的景点、城镇,沿途江水湍急、山势陡峭,安全问题是我们考虑最多的,但是,张老师把这一切全想到了,路线如何走,吃饭在何处,住宿在哪儿,他全考虑了。桃坪羌寨的摄影点路程不好走,张老师亲自带队走前头选好路,保障同学们的安全。桃坪羌寨的羌族建筑,同学们感受到了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,毕棚沟绿一层红一层黄一层的树叶,扑捉了一张又一张的美景。可巧的是,我们到了毕棚沟,一场秋雪从天而降,入夜寒气逼人,张老师害怕同学们被冻坏了,他仔细检查了同学们住的每一间房间,睡袋和被盖保不保暖,晚上12点后自己才休息。第二天出现的雪中红叶奇景,同学们爽呆了!至今在学校、在我的案头、在张中一老师的文档里,都保留着学生的作品。

    同学、同事、朋友

    张中一老师和我是大学同学,1978年的春天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我们从不同的工作岗位考入了成都科技大学,成为了文革以后首批大学生。当时,我在水利工程系,张中一老师在工程力学系,但是政治课、英语课我们同在一起上课,我和他同在英语快班。在课堂上,我们的英语老师经常提问,一位工程力学学生,高个子,戴眼镜,他用一口纯正的口语回答老师的问题。一打听,这位同学正是张中一。

    毕业以后,没想到,按国家计划分配,我留在了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任教,张中一老师留在了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。后来,因工作需要,我又调到了工程力学系,共同成为了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教师,我们从同学又成了同事与朋友。我们曾经共同研讨教学中间的问题,曾经共同带领学生去无锡中国船舶研究中心实习,一同带领学生去同济大学参观学习。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,我们一起在锦城学院带领学生抗震救灾,张中一老师十多次自驾车前往重灾区都江堰向鹅乡运送矿泉水、食品等,向灾区献上自己的一片真诚的爱心,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地震灾区第一手素材。在锦城学院207报告厅,张中一老师连续做了2场“汶川地震都江堰向鹅乡受灾情况报告”,张中一老师深情的报告、一幅幅真实的现场照片,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锦城学院老师和学生的心。

    长期以来,张中一老师热爱学生,养成了严谨求精的作风,成为了国内、四川省实验力学、声学、音响方面的专家。张中一老师善于帮助同学、同事,很多老师家里面的音响都是他的精湛之作。在锦城学院的《建筑摄影》、《建筑材料》教学中,他热爱学生,亦师亦友,精心指导和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。他是一位同学们爱戴的老师。

   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,张中一老师热爱学生、求精教学的风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,值得我们发扬光大。让我们深切缅怀张中一老师,为锦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更上一层楼而努力!

    版权所有:成都锦城学院-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© 2002-2020 蜀ICP备10035351号

    联系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号 邮编:611731

    微信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