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大学锦城学院:一所应用型大学的"逆风飞扬"
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“逆向革命”,就是把传统的“学科→专业→专业方向→就业”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,变为“就业岗位→专业方向→专业→学科或跨学科”的专业设置。
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娟,2007年创办“花嫁婚庆连锁机构”,2008年成立四川大爱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年产值近千万元;毕业1年后,入股中创天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,担任副总经理。而胡娟只是锦城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一个缩影。
截至今年,锦城学院已连续6届毕业生实现超98%的就业率,近半数专业100%就业,不少毕业生在知名企业就业。
一所2003年才创办的学校,2万名在校生,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片低迷的情况下,为何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“逆风飞扬”?学院院长邹广严的解释是:立足应用型大学定位,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、构建课程体系、强化师资培养,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。
专业设置强调“逆向革命”
刚入学时,2013级审计专业学生张颖知就从指导教师手中领到《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》,这是由锦城学院的数百名师生,历时两年对近600家合作企业、众多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后完成的,汇集了40个专业、近2000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说明、任职要求、工作内容、技能标准、薪资水平、岗位晋升途径等内容。
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“逆向革命”,就是从这份调查报告开始的。邹广严说,学院的改革,就是要把传统的“学科→专业→专业方向→就业”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,变为“就业岗位→专业方向→专业→学科或跨学科”的专业设置。以社会需求为本位,触摸岗位要求的最前沿,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。
这一专业设置上的“逆向革命”,带来的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。2009级新闻专业学生向颖毕业后不久,就被提升为一家媒体周刊的副主编。她将自己的快速成长,归因于学校的“全能记者”培养。“我们的新闻专业叫‘融合新闻’,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据泛媒体时代对记者岗位要求的变化,培养跨学科的技术型文科人才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,当然受用人单位欢迎。”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主任毛建华说。
2003年建院之初,锦城学院就确立了“办一所应用型、创业型大学,培养高素质、复合型、经世致用创新应用型人才”的办学目标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学院通过“三大教育”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化与差异化。
“三大教育”即“三讲三心”明德教育、“一体两翼”知识教育、“三练三创”实践教育,它们共同构成锦城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。“三讲三心”明德教育的“三讲”,即讲诚信、讲礼仪、讲感恩;“三心”,即对国家、人民尽忠心,对父母、长辈尽孝心,对同学、同事尽爱心。曾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的割肝救母、孝感天地的四川省首届大学生“感动校园”人物钟颖,勇救4名落水群众的大学生周建良等,都是学院明德教育涌现出的先进人物。
“一体两翼”知识教育是锦城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。“一体”指自然科学、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教育体系;“两翼”即艺术和体育。“三练三创”实践教育,重点是创业教育,通过16个学时的必修课程、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和体验模拟公司经营活动的模式展开。目前,学院已有近3000个学生团队、两万余名学生参赛,完成创业方案4000余件。
教育教学聚焦“三大改革”
近日,在第三届两岸三地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中,锦城学院的“倾醇佳酿”团队夺得总决赛冠军。“为了拿出一个像样的方案,我们研究了好几个前沿案例。”一名参赛学生说。
营销策划大赛、物流设计大赛、导游技能大赛……各类丰富的赛事让锦城学院的学生乐此不疲。这种以竞赛带动学习、以学习获取技能的教学方法,被学校称之为“以赛促学法”。
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?锦城学院的做法是,通过开展教学内容改革、教学方法改革、教学评价改革“三大教学改革”,以学生为主体,以教师为主导,让创新的应用型人才“冒”出来。
好的教学法如同一根魔杖,可以瞬间改变整个课堂的氛围。锦城学院整合创新了“六大教学法”,即案例教学法、项目驱动法、问题导向法、模拟仿真法、以赛促学法和海量平台法。同时,“嵌入”各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,进行“双证培养”(即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)。数年来,已有近3万人次考取了助理营销师、建筑工程造价和设计施工等相关从业资格证。
借助互联网平台,锦城学院创新了一项全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,即“优课”,这也是“六大教学法”中海量平台法的课堂应用。计科系教师王建讲授的“线程同步”网络教学课,根据课程重点,原本长达1小时的教学视频被拆解、新编为5到10分钟的视频资料。每堂课配有学生自由提问、教师答疑等环节,课后,学生通过登录网络平台看视频、做作业,闯过“测评关”。目前,锦城学院现已制作在线教学视频近500段,涉及课程数十门。
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成功的关键。数据显示,目前锦城学院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已近500人,与其他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1∶1。其中,业界精英或具有行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近70%,另有30%的专职教师通过进修取得了各类行业资格证书。
培养路径注重“产教融合”
在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“创青春”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,锦城学院派出的学生团队荣获3项金奖、8项银奖、15项铜奖。其中,两项金奖入围全国总决赛,获奖总数位列全省48所参赛高校中的第7名。
“这个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学院在学生实践环节上的‘内外联动’,在发展方式上的‘产教融合’。”邹广严说。
在校内实践环节,除了实验室教学,学校还创新了“四种机制”,即平台实训机制、自主研发机制、专利导向机制和虚拟创业机制。其中,计科系正在探索的一种“虚拟创业机制”令人耳目一新。他们与国际知名的大型软件企业金蝶公司合作,大三学生可自愿报名组成6人的虚拟创业小团队,金蝶公司给予其实践课程和项目实战的全程指导。学生团队经过1年的实战后,或孵化创业实体,或到企业供职。
在校外实习环节,学校在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“教学实习根据地”,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紧密挂钩。学院还成立了“专业顾问委员会制度”,聘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专业的顾问委员,促使企业把学生实习过程也视作岗前培训的过程。学院不与企业开展“打包式合作”,学院把企业的生产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,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后,合作企业整体接受项目成果与学生就业。
此外,锦城学院还创造性地构建了合作资源共建、合作产学研开发、合作实习就业通路“三位一体”的产教融合方式,打造了一个良好的“产教融合生态圈”。目前,由四川省商务厅、成都市高新区、东方集团等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构成的“实习就业基地”,以及包括美、英、加、法、日、韩等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构成的“国际化”教育平台,创造了一个“产教融合生态圈”。(摘自《中国教育新闻网—中国教育报》2014年8月2日刊载)